关羽为何在襄樊之战后兵败身亡?
关羽(160年-220年),字云长,东汉末年名将,其去世与三国时期的荆州争夺战密切相关。以下是关羽去世的历史背景及经过:
1. 襄樊之战与荆州失守
- 北伐曹魏:219年,关羽率军北伐曹魏,围攻樊城,利用汉水暴涨“水淹七军”,擒于禁、斩庞德,威震华夏。
- 孙权背盟:东吴孙权此前与刘备联盟共抗曹操,但荆州(尤其是南郡)的战略地位令孙权觊觎。关羽北伐时,孙权趁其后方空虚,命吕蒙、陆逊偷袭荆州。
2. 败走麦城
- 后方失陷:吕蒙白衣渡江,招降蜀汉守将糜芳、士仁,兵不血刃夺取荆州。关羽得知后军心涣散,被迫从樊城撤退。
- 退路被截:关羽试图退守益州,但沿途遭东吴军伏击,残部溃散,最终退至麦城(今湖北当阳)。
3. 被俘与遇害
- 突围被擒:220年初,关羽率数十骑从麦城突围,行至临沮(今湖北远安)时,遭东吴将领潘璋部将马忠埋伏,被俘。
- 拒降被杀:孙权曾有意劝降关羽,但左右劝阻(恐其难以驾驭),最终下令将其斩杀,首级被送至曹操处,曹操以诸侯礼葬于洛阳。
4. 历史评价与身后尊崇
- 忠义象征:关羽以忠勇闻名,后世尊为“武圣”,与“文圣”孔子并列。历代帝王多次加封,明清时获“关圣帝君”“三界伏魔大帝”等尊号。
- 民间信仰:道教、佛教均吸纳关羽为护法神,民间视其为财神、正义之神,关帝庙遍布华人世界。
附:正史与演义差异
- 《三国志》记载关羽之死较为简略,未提“刮骨疗毒”“过五关斩六将”等故事,这些出自《三国演义》的艺术加工。
结论:关羽因战略失误(忽视东吴威胁)、盟友背叛(糜芳投降)及孙权决策(忌惮其威胁性)而兵败身亡,但其忠义形象经后世塑造,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符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