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乐不思蜀”的判定在不同语境下如何区分?
“乐不思蜀”的判定需要根据具体语境来理解,主要分为以下两种情况:
一、成语含义的判定
乐不思蜀出自《三国志·蜀书·后主传》,原指蜀汉后主刘禅投降后,在洛阳沉迷享乐,不再思念故国。现比喻:
- 安于现状:在新环境中沉迷享乐,忘记根本。
- 忘本:因眼前的安逸而忽视原有的责任或归属。
判定标准:
- 是否对新环境过度沉迷,完全割裂过去。
- 是否对原有责任、文化或身份表现出漠视态度。
二、三国杀游戏中的判定规则
在桌游《三国杀》中,“乐不思蜀”是一张延时类锦囊牌,判定规则如下:
- 使用时机:出牌阶段对其他角色使用,置于其判定区。
- 判定触发:目标角色的回合开始时,需进行判定。
- 判定牌为红桃:乐不思蜀无效,可正常出牌。
- 非红桃:跳过本回合的“出牌阶段”。
- 技能干预:
- 部分武将可改判(如司马懿、张角)。
- 判定牌生效后,进入弃牌堆。
示例:
- 玩家A对B使用“乐不思蜀”,B回合开始时翻开牌堆顶的牌:
- 若为红桃Q,B正常行动;
- 若为方片3,B跳过出牌阶段。
三、常见问题
- 多判定顺序:同一角色判定区有多个延时锦囊时,按逆时针顺序依次判定(先放后判)。
- 无懈可击:其他玩家可用“无懈可击”抵消乐不思蜀的效果。
- 技能优先级:改判类技能(如司马懿的“鬼才”)优先于默认判定结果。
根据具体场景选择对应的判定方式即可。若涉及游戏策略,需结合角色技能和局势灵活应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