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陨石怎么来的?”
陨石是来自外太空的天然物质,其形成和到达地球的过程大致如下:
1. 来源:太阳系内的天体碎片
- 小行星带:大部分陨石源自火星与木星之间的小行星带。这里的小行星因碰撞或引力扰动碎裂,产生碎片。
- 行星或卫星:少数陨石可能来自火星、月球(如月球陨石)甚至更遥远的天体,由大型撞击事件溅射出的岩石进入太空。
- 彗星碎片:极少数可能来自彗星脱落的尘埃或冰质物质,但这类陨石较罕见。
2. 形成过程
- 原始太阳星云凝聚:约46亿年前,太阳系形成时,尘埃和气体凝聚成小行星等天体,其内部因放射性元素加热发生分异(形成金属核、岩石地幔)。
- 碰撞破碎:小行星带内的频繁碰撞使天体碎裂,产生大小不等的碎片(陨石母体)。
- 轨道演化:碎片受引力扰动(如木星引力)或碰撞影响,逐渐偏离原有轨道,可能进入与地球相交的轨道。
3. 坠入地球
- 进入大气层:碎片以每秒十几至数十公里的高速闯入地球大气层,与空气摩擦产生高温,表面熔融并发光(即“流星”现象)。
- 烧蚀与坠落:较小的碎片可能完全烧毁(成为流星),较大的残留部分坠落到地表,形成陨石。
- 冲击效应:剧烈撞击可能形成陨石坑(如美国巴林杰陨石坑),但大多数陨石体积较小,仅在地表留下碎块。
4. 陨石分类
- 石陨石(占94%):主要成分为硅酸盐矿物,分普通球粒陨石(含太阳系原始球粒)和无球粒陨石(经历熔融分异)。
- 铁陨石(5%):以铁镍合金为主,来自小行星金属核。
- 石铁陨石(1%):硅酸盐与金属混合,可能形成于小行星核幔边界。
补充知识
- 科学研究价值:陨石保留了太阳系早期的物质信息,帮助研究行星形成、生命起源(部分含有机分子)。
- 目击陨石 vs. 发现陨石:目击陨石指被人观察到坠落并回收的陨石,科学价值更高;发现陨石为偶然寻获,可能历经长时间地表风化。
总结来说,陨石是太阳系“考古标本”,记录了天体演化历史,其坠落过程则是宇宙碎片与地球环境的激烈互动。